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夏津新闻网 > 经济新闻 > 正文

夏津县诞生两家国家级供港蔬菜基地——每年750吨蔬菜供香港


  □ 邓美平 孙希宝
  1月15日,室外天寒地冻,雷集镇朱庄乐农蔬菜基地的大棚内却春意盎然。“我们的菜可贵着呢,一斤西红柿能卖到6元,是市场价上普通西红柿的6倍。”谈及种植的蔬菜,乐农蔬菜基地的负责人周教明颇为自豪。
  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最新供港蔬菜备案种植场名单,乐农蔬菜基地榜上有名。这也是继我县雷集优农供港蔬菜基地之后的第二家国家级供港蔬菜基地。这两家国家级供港蔬菜基地都位于该县雷集镇,两基地的直线距离不过1000米。
  供港蔬菜基地在食品安全保障、监管力度方面要求十分严格。基地的土壤、水源、空气等全部符合要求才准予备案。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按照内地和香港的有机生产规程生产,并实行全过程监管,严格抽检,检验标准中仅农残限量就3300多项,并经常修订,一旦有一项抽检不合格,基地便进入“黑名单”。
  面对如此严苛的标准,我县又何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诞生两家国家级供港蔬菜基地?
  早在去年初的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我县探索实行“差异化”考核方式,考核乡镇(街道)不搞“一刀切”,鼓励镇域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谋发展,最大限度撬动乡镇 (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源动力。“抓特色、增实力、强动能,让我们在搞活乡镇发展上可以有的放矢。 ”雷集镇党委书记隋荣霞坦言。
  正因为这一理念,我县立足产业特色优势,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围绕绿色生产、有机生产,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新六产发展,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提质增效,使蔬菜生产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打造有机蔬菜、供港蔬菜品牌,积极打造京津冀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北京市民的“菜篮子”。
  除了受政策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被高收益所吸引。
  站在一棚西红柿的地垄间,周教明向笔者介绍起了收益。 “我们两个基地每年的供港蔬菜产量在750吨左右,生产的西红柿、黄瓜、尖椒、南瓜等有机蔬菜不用化肥、农药和激素,全靠有机肥和人工除虫除草,每亩地的有机蔬菜产量只是一般农产品的50%至60%,亩产5000斤左右,劳动成本却会大幅度增加,每亩成本近万元。”但是每斤有机蔬菜的价格却是传统蔬菜的5至10倍,亩产纯收入达1.5万多元,是种植传统蔬菜的3倍,是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15倍。
  借助供港蔬菜的品牌效应,我县将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服务体系等方面给予政策、技术、资金支持,进一步提升蔬菜质量,促使蔬菜产业上档升级,推动农业脱胎换骨。计划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40万亩以上、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60万亩,把有机蔬菜打造成继桑产业之后的第二大名片。“镇域强则县域强,通过确立乡镇差异发展思路,重塑考核指挥棒,帮助干部找准工作侧重点和着力点,增强了开展工作的针对性,让特色更特、优势更优。 ”县委书记才玉璞说。

◆短评
  “产管并重”赢市场
  一年多时间,雷集镇便诞生了两家国家级供港蔬菜基地,每斤有机蔬菜的价格是传统蔬菜的5至10倍,亩产纯收入是种植传统蔬菜的3倍,且供不应求。一个偏远的乡镇为何能靠种菜获得如此稳定而高额的收益?高标准、严监管带来的高品质供给,无疑是其蔬菜俏销的关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进入新时代,老百姓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吃饱向吃好、吃得安全健康转变,农业竞争由更偏重量的竞争转为更偏重质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生产者需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认知度和公信力上花心思、下功夫。“供港蔬菜”模式启示我们,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是“产出来”也是“管出来”的。要遵循最严谨的标准,坚持从源头按标生产、依标管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切实做到绿色兴农、质量兴农;要实施最严格的监管,覆盖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落细落实每一道关口,不让农产品出现任何潜在质量风险。 “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供给,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进而打造品牌并擦亮品牌,赢得市场、站稳市场。
气象局开展冬季烟花爆竹企业防雷防静电安全大检查
  近日,县气象局早安排、早部署,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烟花爆竹仓储销售企业防雷防静电安全大检查和隐患整改整治行动,保障维护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此次检查对全县4家烟花爆竹经营企业的存储仓库、避雷针、静电释放器等防雷防静电设施及防雷装置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进行了拉网式大检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督促整改,同时对企业员工进行防雷防静电知识宣传教育。通过检查,加深了烟花爆竹企业从业人员对烟花爆竹行业防雷防静电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增强了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为烟花爆竹的安全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雷蒙)